视频博客: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性应用
2020-03-25 18:17:11视频博客这种兼具短视频优势和传统博客个人化特色的叙事方式,是对传统报道的颠覆,让人耳目一新,颇具吸引力,但过于娱乐化和过度表演也容易带来负面影响。
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视频博客(Vlog)报道被广泛应用。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纷纷追随潮流,采用个性化的视频表达方式Vlog,多视角、全方位报道两会,充分体现了媒介科技与信息内容的关系互动。
作为博客的一种类型,Vlog不同于传统博客的文字记录方式,它是制作者用充满个人风格的动态视频呈现形式,兼备传统博客的个人化特点和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今年两会报道中,人民网发起2019全国两会相关的Vlog短视频征集活动,联动100多个党媒平台和600多家政务机构,覆盖人数达1.8亿,开创了个性化短视频报道两会的浪潮。
2019年两会的Vlog报道
基于媒介数字技术的革新和视频制作技术进一步简化,视听新闻和新闻的视听化已成为普遍的传播现象,Vlog报道向两会时政新闻的渗透,构建了独特的新闻报道体系。
Vlog报道制作流程的简单化
与众多短视频一样,两会Vlog也包含前期策划、现场拍摄、后期剪辑三个流程,但其视频内容以日常化记录为主,镜头多以第一人称视角呈现。在前期策划环节,两会Vlog的定位是“分享”,与其他短视频的作秀风格不同。
Vlog的制作门槛比较低,视频制作者只需要一个微单和一个手持云台就可以完成基本的拍摄工作,有时借助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整个Vlog的制作。在后期制作上,Vlog制作者需要对场景切换、镜头语言、音乐等进行专业的技术处理。为了方便广大受众参与“寻找两会夜归人”视频日志(Vlog)活动,人民视频客户端设置了拍摄和移动化剪辑功能,Vlog从制作到发布的全部流程可以在客户端上轻松完成。
“副话题新闻”的议程设置
2019两会Vlog报道跳出模板化的内容生产模式,落脚于“副话题新闻”,即围绕热点展开的、核心主题以外衍生而来的热点周边新闻,能够对一些热点事件、重大活动进行有效补充,还可以呈现大量的事实细节和趣味性很强的信息内容。
在今年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央视网等媒体纷纷采用“两会+”的报道思路,制作了550多条与两会相关的Vlog短视频,用各种视角来记录两会信息。如以“记者小彭”视角发布的系列两会Vlog,分别以两会着装、制作爆款视频秘籍、两会中的外国记者以及两会中的食物等话题展开视频拍摄,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拉近了观众与两会之间的距离,曾经对普通大众来说遥不可及的两会在小彭轻松的Vlog中变得亲切而接地气。
香港文汇报记者凯雷发布的两会Vlog,涵盖采访技巧、两会槽点、茶杯变迁等副话题。网友十分感兴趣,在视频下纷纷留言评论,与凯雷互动。进一步丰富了两会时政新闻内容,弥补了硬新闻因过于严肃而缺失的生动感和趣味性,是自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一大创新。
“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与话语风格
两会Vlog报道采取“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呈现平等的、对话式的话语风格,以此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让受众产生亲近感,而且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让受众了解更多新闻背后的故事,从而提升人们的专注度。
同时,两会Vlog视频博主常常采取对着镜头说话或者讲解的现场报道方式,以此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不同,Vlog需要借助第一人称的语用移情来给人一种“在场”感。在两会报道中,通过第一人称视角,从两会“后台”察看“前台”,拍摄者不再隐匿自己的身份,而是出现在画面里,实现了传播者由幕后向前台的转变。由此展现的视频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与真实感,可以让受众实现感同身受的现场体验,并与制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对传统新闻业的颠覆
在5G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视频产业将获得新一轮升级,而视频博客被视为短视频下半场的焦点,将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新闻业的颠覆。
传受双方角色的重塑
相对于“你听我说”的宣教模式,以Vlog为代表的短视频拍客生产模式突出了媒体信息“把关者”与“整合者”的身份,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都可以参与新闻的生产制作。同时在新闻的报道过程中,记者不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播报姿态呈现,而是以接地气的记录者身份展示两会各种场景。
在两会报道中,Vlog视频博主总是直视镜头,其目光似乎在向受众寻求反馈,还通过询问的形式与受众互动,使观众感到在直接与视频博主对话交流。受众除了观看两会Vlog视频,也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表达意见,甚至可以拍摄Vlog参与两会报道。
人格化叙事替代播报式新闻
Vlog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解构了播报式新闻的威严感,以人格化的叙事方式塑造了一种亲和的、平等的姿态。
在两会报道中,Vlog报道颠覆了以往严肃的新闻叙事,有助于化解传统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例如,观众看惯了主持人正襟危坐的电视播报状态,突然间发现网感十足的记者在镜头前介绍参与两会的着装,聊采访秘籍,很容易就被这种人格化的表达方式所打动。两会Vlog给受众传递的不再是冰冷的信息点,而是拥有一定温度的个性化的“人物故事”。
内容视频化成为新闻报道的一大趋势
Vlog具有短视频节奏轻快与叙事感较强的特性,容易受到用户的青睐。短视频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具体、琐碎、细节化的表达方式,贴合当前传播场景碎片化、浅阅读的特点。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们利用手机查看新闻的习惯和流量资费的下降,使得短小精悍的短视频成为新闻承载的重要工具。短视频凭借“声音+画面”两种感官形式的融合性传播,展现其与生俱来的优势,在注意力稀缺的信息时代,时政新闻报道视频化趋势越发明显。相较于传统的新闻报道,Vlog这种崭新的、潮流化的短视频更容易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
Vlog两会报道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一些问题。
娱乐化的内容容易模糊报道的焦点
Vlog的侧重点在于记录生活中平凡的琐事,具有明显的娱乐化倾向,这容易造成媒体报道的虚焦。
视频博主的人格魅力成为影响Vlog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视频内容是否具有新闻性不再是新闻制作的侧重点。大部分两会Vlog都是记者对两会外围内容的报道,侧重幕后场景的展现,对于两会中具体的时政新闻内容涉及较少,受众很难从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严肃新闻在各种花絮感的画面下,显得过于娱乐化,真正的社会热点就会缺乏关注度,两会报道的焦点就会模糊,不利于信息的传达。
表演性与真实性的矛盾冲突
两会Vlog作为一种记录式的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作为两会报道的一种形式,它必须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Vlog自身是一种休闲娱乐的载体,需要用大量的趣味性内容来吸引受众,不得不带有表演的成分。因此,在两会Vlog报道中存在着表演性与真实性的矛盾。
视频博主在拍摄两会Vlog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去思考视频呈现出的效果:接下来我要向观众呈现什么样的画面?观众会如何看待我的这一举动?
《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的视频博主彭译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最后呈现的两会Vlog视频是经过多次策划讨论的结果,视频主题和内容早在两会开始前就已确定。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两会Vlog是经过前期策划、后期有意识地选择性拍摄和剪辑后的画面,并不是一种真实的新闻形式,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再构成”。
Vlog以个性化记录日常生活的形式和娱乐化的风格进入时政新闻报道,创新了两会报道的新闻语态,是媒介科技与内容生产关系互动的典型个案。Vlog报道两会既有革新,但也滋生了风险。智能技术的信息价值和伦理是两会Vlog报道者应该认真思考的话题。